大学的逻辑

在高等教育的认识问题上,我经历了好几个阶段,现在的想法和最开始的认识,甚至可以用反转来形容。

我自己在国内的一所虽不顶尖但还不错的大学接受了本科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在国外学习的时候,导师也是一名美国的院士,曾经还在网上被评为应该获得诺贝尔奖但没有得的 70 位专家之一。因此,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觉得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精英,我们应该教会学生的是“道”,而对于就业、工具等技能,我虽然没有表现出来嗤之以鼻,但内心里也是不置可否的。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就很长一段时间不屑于给学生讲如何做题。因为我认为那些做题之类的知识太简单,学生自学就可以了。老师嘛,应该是来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认识论的。平日里读书,也是喜欢看那些精英们写的文字。

学习“分岔”的乐趣

我学习的习惯非常不好,常常会在学习一个知识的时候,偏离主航道,花费很多时间在偏路上。等蓦然回头时,才发现时间已经被“浪费”了很多。

比如,最近我正在研究 AI 里的大语言模型结合知识图谱的工作。本来,这已经需要我学习很多以前不懂的知识了。我还“乱上加乱”,因为我发现我需要记点笔记。然后,在记笔记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每学完一个知识就写一个读后感;接着,我发现读后感里要增加一个功能:每增加一个读后感,当然要自动计数,告诉自己,文档又多了一个哦。但是呢,这个自动计数肯定不能自己手动去数,必须让计算机自动完成,否则太愧对“程序员”的自我标榜了。

梅西“封王”,纪念一周年

距离阿根廷世界杯夺冠,刚刚一年。网上阿根廷的粉丝、梅西的粉丝热闹起来,到处都是回忆和开心的帖子。连梅西自己也在 ins 上连发两条,十几张照片。可见梅西心里也是久久不能忘怀的。更有财力雄厚的粉丝,继续在上海外滩包下大屏,滚动播放夺冠的镜头。于是,去年世界杯的各种场景,尤其决赛的画面,又浮现在脑海里,仿佛没有过去一年,而是一天。很多人在感慨,去年,我们“阳”了,梅西也“羊”了。(梅西去年正式被国际足联称为“Greatest of All Times”,简称 GOAT。)

“殉道者”有什么意义

诺兰导演的《奥本海默》,在国内外的反响差别很大。在北美的票房超过 3 亿美元,但是在中国,很多人评价说故事沉闷乏味,没有情节的剧烈冲突,在电影院几乎睡着。

《芯片战争》

最近,我花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阅读了一本去年刚出的新书 《Chip War: The Fight for the World’s Most Critical Techonolgy》。这大概算是过去几年,耗费我最多时间的一本非专业书籍了。当然,部分原因是英文版的书,我读起来比中文版的要慢很多;部分原因是过去三个月头脑不是很清醒,读书速度大大变慢 😝

那些稀奇古怪的发音

我有个癖好,喜欢对外文中那些稀奇古怪的词,研究它们的正确发音。大概是因为我有强迫症,所以我完全无法忍受一个词被错误地念来念去。如果是人名,念错了,我更要疯掉。我的名字就从小被人喊错,每次听到被喊“Feng Ying”的时候,我都不愿意答应 😤